腐败才是“标志性大桥”垮掉的罪魁祸首

1,809 人次阅读
没有评论

共计 1315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7月14日早晨9点,位于福建武夷山度假区的公馆大桥发生垮塌事故,一辆途经此处的旅游大巴坠落,造成1人死亡22人受伤,伤员的伤势均比较严重。据了解,武夷山公馆大桥建成于1999年,总投资约1700万元,是上个世纪闽北此类桥型中最大的桥梁,一度被视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。巧合的是,仅仅一天之后,远在杭州的钱江三桥也出现了坍塌事故。钱江三桥完工于1997年,2005年前后进行过两次封闭大修。

公馆大桥垮塌事故发生后,当地各部门全力开展伤员救治,并就事故原因开展调查。有专业人士分析,桥面垮塌的原因很可能是吊杆内钢丝腐蚀断裂、无法承重。另有消息显示,福建省近年来对同类大桥要么更换吊杆,要么增加横梁,有的甚至干脆炸毁。这些零星的材料让人们产生一种模糊的认识:公馆大桥这座标志性建筑远不像其外观那样坚固和令人放心,而是始终隐藏着危险。它的垮塌,也许竟是意料之中的事,只不过那些仰慕武夷山美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行走在危险之上而已。

一座造价逾千万的公路斜拉桥,其设计寿命应该在百年以上,但公馆大桥使用仅仅12年,就发生了令人痛心的垮塌事故,且面临着拆除重建的命运,这实在是难以理解的怪事。此事故发生之前,国内已经有多座桥梁发生过不同的险情,虽造成的伤亡不同,但带来的公共财产损失是毫无二致的。为什么那些经过专业设计和严格施工的桥梁都如此弱不禁风,为什么那些由先进材料建成的桥梁都如此短命?实在需要科学的拷问。

建筑行业内有“金桥银路”的说法,意思是承建路桥工程最能赚大钱。也正是由于路桥工程利润丰厚,一个地方项目一旦出台,往往成为企业追猎的目标。明面上的投标竞逐自是不在话下,暗地里的恶性争夺也往往难以避免。主管路桥项目的政府部门官员也因此处于高危状态,被金钱拉拢腐蚀的机会很多,落马倒台的例子也屡见不鲜。这种非正常竞争造成的恶果是,一些未必具备设计和施工资质的企业也能获得建筑项目,即使工程存在质量问题,在有关人士的关照下也容易蒙混过关。最终承担损失和承受危险的,无一例外都是公众。此种情况在建筑行业招投标制度尚未完善,工程监理和验收制度不够严格的时期,表现得尤其突出。可以说,曾经或依然弥漫在建筑行业的腐败风气,造就了大量的危险建筑,其公共风险将在未来不断呈现出来。

公馆大桥在投入使用12年之后就出现垮塌,其原因有待相关方面的调查和取证。但不难看到的是,此类大桥存在着相似的设计不科学问题,本来早应该引起高度注意。而在已经预知风险的情况下,有关方面对桥梁的养护和监控也存在明显疏漏。至于公馆大桥是否存在建筑质量问题,以及其中是否隐藏着寻租和腐败的暗疮,更是需要行政和司法机构的深究。否则,就无以告慰已经逝去的生命。

路桥工程的脆弱和短命,不仅仅意味着公共财政的巨大损失和社会危险的存在,还警示着公共责任机制的漏洞。公馆大桥和钱江三桥的相继垮塌也许是偶然,但也有可能是一个标志性的信号,提示着桥梁等建筑危险期的提前到来。各地政府部门不但应该高度重视这一信号的风险,对存在隐患的路桥进行监控和修缮,还应该按照终身责任制的原则追溯相关事故的责任人。更重要的是,对正在设计施工的重点工程应该放慢脚步、小心求证、夯实根基,力避标志性建筑沦为标志性溃疡的可能。

正文完
 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