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计 5376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1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所谓系统性思维,就是会系统思考:能关联地、整体地、动态地来审视问题,而非割裂地、局部地、静态地来看待问题。
我们通常说的: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」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」等,说的就是缺乏系统性思维的表现。
其实,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系统思考,像「阴阳五行」、「相生相克」,就是试图搞明白事物之间的关系,这种思维模式叫「整体论」。
而近代西方科学革命的爆发,其核心研究方法则是把「复杂事物」拆解成最「简单的模块」来分析,这种思维模式叫「还原论」。
如今,伴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的进程,世界的内在联系越来越紧密,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动态复杂系统。我们发现,「还原论」可以很好的解决单个事物的问题,却很难解决系统性、结构性的问题,比如环境问题、经济波动等等。
想要在复杂系统中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,必须升级思维模型,从「还原论」再回到「整体论」,学会系统思考。那么如何才能拥有系统性思维呢?首先,我们得了解:
先看一下著名的哲学悖论:
1)忒修斯悖论
说的是,假如现在有艘船,船体的部分木板因腐烂而需要换掉。久而久之,当所有木板都被换成新的之后,这艘船还是原来那艘吗?哲学家们为此争论了数千年。
忒修斯悖论实际上问的是,一个物体是否等于各部分的总和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当所有木板都被更新了,这条船当然也就是新的了。但直觉会告诉我们:不对,这条船明明还是原来那条。
就像人体,每隔7年,所有细胞都会更新,难道我就不是我了吗?学校每隔几年都会换一轮学生,老师和校长也在换,校址也会迁,但母校依然是母校。就是说,凭直觉我们也知道:物体并不等于组成它的各个部分的简单加总。那么,它到底等于什么呢?
其实,如果从系统角度出发,这个问题就很好回答。船、人体和学校都是一个系统。系统不是一堆事物的简单集合,而是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、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。
2)系统三要件:要素、连接、功能
比如船,要素是一堆木板,连接就是结构(木板的相对位置和铆合关系),而功能就是航行。再看学校,要素是师生、建筑和教学设施等,而连接就是把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的关系,比如,校规校纪、教学方法、师生关系、同学关系等。功能就是传授知识、培养人才。
但是,一堆沙子就不是一个系统,它只有要素,但要素之间没有固定的连接,也没有共同的目标。
通常我们看一个系统时,只会注意到它的要素,而忽略它的连接和功能。实际上,对系统来说,要素往往是最不重要、随时可替换的。但如果改变了系统的连接,那么系统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。
比如,如果大学不是由教授给学生打分,而是学生给教授打分,那么大学就不再是大学,而是商业培训机构。比连接更重要的是系统的功能,这也是系统行为最关键的因素。如果大学的功能不再是教书育人,而是赚钱盈利,那么大学就成了另外一种系统。
现在我们再来看「忒修斯悖论」:即使木板全部更换过了,那也只是要素更新,船的连接和功能没变,所以它仍是原来的船。「忒修斯悖论」暗含了一个常见的思维陷阱:
当系统出现问题,最容易发现的就是要素层面的问题,所以人们首先会去想换要素。这种解题思路,对一条木船可能适用,但对一个更复杂的系统,可能就不适用了。
3)如何从系统层面解决问题?
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?球员不行换球员,教练不行换教练,甚至足协老大都换过好多轮了,为啥还是不行?系统的问题不只在要素上,关键在连接上,在球员的培养体系、管理体系等问题上。连接的问题不解决,换多少要素也没用。
管理公司也是这样。如果销售不好,就换销售经理,业绩一直上不去,就换CEO。换人,这能解决问题吗?除非新领导能推动内部连接和目标发生重大调整,系统才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。
那么,当系统出现问题,该怎样从表面的要素问题,挖掘出更深层的连接和功能问题呢?丰田有个非常有名的5why法,就是问五次为什么?
比如,看到工厂车间地上漏了一大滩油。你肯定会问:
为什么地上会有油?因为机器漏了。为什么机器会漏油?因为某个零件磨损严重。你看,两个为什么之后,我们有了一个解决方案:换掉有问题的零件。这是典型的从要素层面解决问题。
但你可以接着问:为什么零件会磨损严重?因为质量不好。为什么要用质量不好的零件?因为采购成本低。为什么要控制采购成本?因为节省短期成本,是采购部门的绩效考核标准。
你看,再问三个为什么,我们就找到了系统的深层次问题。可以预见,如果采购部门的绩效考核标准不改,零件磨损导致机器漏油的现象,就会反复出现。
这也提醒我们:如果一个组织总是反复地出现同样的危机,很可能问题不在要素层面,而必须从系统的连接和功能上寻找解决方案。光就事论事地解决要素层面的问题,你就会沦为救火队长,永远有灭不完的火。
在搞清楚系统的三要件之后,我们接下来还得进一步了解:
1)单向动态模型
浴缸是一个最简单的动态模型:浴缸里现有的水,叫作存量。龙头流入和地漏流出的水,叫做流量。随着时间流逝,存量的变化,取决于流入量和流出量的大小。
显然,要提高存量,一是增加流入量,二是减少流出量。但我们通常更容易关注流入量,而不太关注流出量。比如,一家公司要扩大团队规模,最容易想到的是招人,而不是减少人员流失。其实,后者才是成本更低的办法。
再比如,你想存更多钱,肯定天天琢磨怎样一夜暴富,而不是尽可能降低消费。所谓「财富自由」,是指被动收入大于日常开支。显然,要实现「财富自由」有两种方法:一是提高被动收入,二是降低日常开支。所以,苏格拉底说:我们需要的越少,我们越近似神。
存量在系统中起什么作用?有了存量,流入量和流出量就可以相对独立,不用时刻都保持同步。就比如,有了存款,赚钱速度就不一定等于花钱速度,失业了也不至于挨饿。有了库存,生产速度就不一定等于销售速度,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偏离。
所以,如果说流量导致了系统的变化,那么存量对系统就起到了稳定和缓冲的作用。
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动态系统模型?因为在这个系统影响是单向的:流量可以影响存量,但存量不能反过过影响流量。那么,如果在一个系统里,影响是双向的,会发生什么呢?
2)双向反馈回路
一个反馈回路,就是一条闭合的因果关系链。拿银行账户来说:存款是存量,利息是流量。利息的收入会增加存款,而存款增加了利息也会增加,这就是「复利」。
「复利」是一个经典的「增强回路」,也就是「正反馈」。它会不断放大、增强一开始的发展态势,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所谓赢者通吃、马太效应都属于「增强回路」。
与此相对应,还有另一种反馈回路,叫「调节回路」,也叫「负反馈」。「增强回路」是让系统偏离初始状态越来越远,而「调节回路」是努力把系统拉回到原来的状态。比如空调,当室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,就开始制暖,一旦达到设定温度,就停止工作。
如果当我们观察到一个系统在呈指数级增长,那么系统中必然存在「增强回路」。同时,系统中也必然至少存在一个「调节回路」,因为在有限的环境中,没有一个物理系统可以无止境地增长。
一开始,系统可能增长很快,「调节回路」作用不明显。但随着增长的持续,「调节回路」的力量会压倒增强回路,让增长逐渐放缓,直到停止。有人称之为商业领域的「熵增定律」。彼得·圣吉在《第五项修炼》中,把这叫做:
3)「增长极限」问题
比如,一家企业通过加大营销投入,使得品牌知名度增加、市场份额扩大,进入一个「增强回路」。但在销量攀升时,分销渠道的管理没跟上,导致经销商无序竞争,价格混乱影响了市场口碑,这就是一个「调节回路」。
只不过,这个「调节回路」是隐藏的,不一定能被负责人发现。他只是看到,本来节节攀升的销量突然出现了增长放缓的趋势。他会怎么办?最容易想到的办法,就是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,让「增强回路」的动力更足。
但他很快会发现,营销对拉动销售的效果,没有之前好了。因为营销力度越大,产品销量越高,分销系统就会越混乱,「调节回路」的力量就会越强,他的努力会被系统自动抵消,是无效的。
其实,这时负责人最应该做的,是找出造成「调节回路」的限制因素,也就是分销渠道的管理问题,然后解决掉它。把这个限制因素解决了,系统的「增强回路」自然就会重新占据主导,让增长持续下去。
当然,随着业务的发展,新的限制因素又会冒出来。比如,产能跟不上、新品研发跟不上,等等,它们又会形成新的「调节回路」。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就是:建立「增强回路」,破解「调节回路」,打破「增长极限」。
4)如何让系统保持稳定
所谓「破窗效应」、「千里之堤,毁于蚁穴」,说的就是:很多时候,我们希望系统保持稳定,但系统的调节回路失效了,被一个莫名的增强回路所驱动,越来越失控。最典型的就是经济崩溃:
在一个经济系统中,调节回路就是「价格机制」。经济繁荣时,价格上涨,人们会少消费,经济就不至于过热。而经济萧条时,价格下降,人们会增加消费,经济就不至于崩溃。通过「价格机制」,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,能把经济运行控在合理的区间,不至于发生剧烈波动。
但「价格机制」这个调节回路会突然失灵。比如,当人们对未来预期悲观,就会减少消费,消费减少导致就业减少,于是人们对未来更加悲观,就进一步减少消费。这就进入了一个危险的增强回路当中,最终导致经济崩溃。
这时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:尽快打破悲观的反馈循环,阻止事态恶化。比如,政府及时出手干预来恢复市场信心,阻断经济下滑的恶性循环。稳定了市场信心之后,价格机制这个调节回路才能重新发挥作用。
好了,这一节我们了解了系统是如何变化的?接下来,我们需要认识到:
我们经常强调「及时反馈」,只有这样才能形成「闭环」。有了「闭环」才能不断试错,快速迭代。但系统的变化有个关键的特性:
1)反馈延迟
是的,系统很少会给出及时反馈。你对它施加一个影响,它的结果往往会在很久以后才会逐步显现。最典型的就是「人口政策」,无论是限制生育还是鼓励生育,人口的变化趋势都得几十年后才能被扭转。
既然系统存在严重的「反馈延迟」,那么显然就不能用「试错法」,这可能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。比如:
当你住酒店时,因为淋浴喷头和热水器之间隔得很远,你先往热水方向转龙头,等了几秒,水仍是凉的。你以为没调到位,于是又往热水方向调了一点。这时热水出来了,很烫,于是你赶紧往冷水方向调,没有用,你继续调,结果过了一会,水又太凉了。
所以,对于反馈延迟的系统,调节回路很容易操作过头,从而引起系统反复震荡。而且,系统的反馈延迟越长,越难找到平衡点。
所以,企业的很多决策,比如招募新人、增加新生产线、研发新产品、进入新市场,等等,都会因为反馈延迟而出现比较大的决策偏差。
事实上,整个经济的周期性波动,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反馈延迟引起的。如果不了解系统的反馈延迟特性,则很容易出现误判。
2)该怎么办?
首先,对环境信号的反应不要那么快,要慢一些,确认变化趋势是稳定的,再做决策,否则很可能反应过头。
比如,你是一家烟酒分销商,每天的出货量都会小幅波动。一般如果你发现连续三天销售上涨,你就会找供货商多下订单。由于到货会延迟,所以库存会上下波动。
如果你把观察期从三天变成两天,库存会不会更精准呢?结果恰恰相反。只有当你反向操作,把观察期从三天变成六天,库存震荡才会明显减缓,逐渐恢复均衡。
其次,「用药」之后等一等。我们都知道药效有延迟,所以不会每隔五分钟就吃。但当订单迟迟不到,你担心热销货被别人囤光,所以在等待期间你会继续加单,导致最终爆仓,然后连续好多天不下单,这是库存出现震荡的根源。
所以,当发生系统变化,一定不要连续地踩油门或者踩刹车。只操作一次,然后等待结果。
此外,还可以缩短反馈延迟时间。小日子精益制造的核心是「及时生产」,其本质就是减少系统的反馈延时。反馈延迟越短,系统的反应就会越敏捷,也就不需要大量的库存来对系统进行缓冲。
如果把「及时生产」做到极致,就能实现「零库存」。当然,不是所有的反馈延迟都可以被改变。比如,人才培养系统反馈延迟就是刚性的,人为改变不了。
当下的市场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,我们遇到的绝大数问题都是非线性的。想要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,就必须拥有系统性思维。也就是要能关联地、整体地、动态地来审视问题。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呢?
首先,要了解系统的结构。系统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,而是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、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。
我们通常的解题思路都是围绕要素展开的,所以往往治标不治本。想要从系统层面解决问题,则需要关注隐藏的连接和功能。它们才是决定系统行为的关键因素。
其次,要理解系统的变化,是由存量、流量、增强回路、调节回路等很多个调节关系所决定的。它不是单因单果,而是多因多果。它不是线性的变化,而是非线性的变化。
系统可能保持原状,可能加速增长,也可能突然被打断,取决于「增强回路」和「调节回路」谁占主导。建立「增强回路」,破解「调节回路」,打破「增长极限」,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。
然后,要认识到系统变化的反馈延迟。不要对系统的短期变化反应过激、频繁干预,而应降低反应的力度和频率,着眼于长期视角。
越是处于快速变化的系统中,越要提醒自己:慢下来,别着急。
当然,动态复杂系统的行为,本质上是不可能被预测和被控制的。我们能够做的就是:尽可能去观察、理解,顺应其特性,跟上节拍,优雅地与之共舞。
参考资料
[1] 德内拉·梅多斯,《系统之美》
[2] 彼得·圣吉《第五项修炼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