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计 3262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每天忙碌的10几个小时里,要说听到最多的词汇,“矩阵”肯定名列前茅!
- 早上刚坐在电脑前,老板就问咱们的“产品矩阵”都梳理完了吗?
- 我回应着,都做好了,不仅产品矩阵做好了,还用“安索夫矩阵”把产品营销战略都做好了。
- 中午吃饭时,大家又在津津有味地讨论完美日记和高途的“自媒体和公众号矩阵”。
- 下午又收到培训公司的意见,建议打造“课程矩阵”和“书籍矩阵”。
- 晚上下班的时候,老板又对大家说,把本周的事项按照优先级和重要性画个“优先级矩阵”发给我。
- 晚上回家的时候,发现今天团队的沟通效率很低,开始找资料学习,然后“乔哈里视窗”就映入眼帘,仔细一思考,发现又是个矩阵。
- 睡觉前,开始阅读博弈论,又看到“囚徒困境”,发现还是一个矩阵游戏。
矩阵已经不是数据分析的必备武器了,我们工作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分析思考都离不开矩阵思维。
而所谓的二维矩阵,就是用一个指标或要素代表横轴,用另一个指标或要素代表纵轴,将每条坐标轴根据一定的标准一分为二(也可能是三、四等其他),就可以将我们研究的事物划分为若干种类型。如果一分为二就是4种类型,如果一分为三,就是9种类型。
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二维矩阵是根据两个指标或要素去进行分类的,它是一种分类思维,更是一种决策思维,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。
矩阵各种各样,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“二维四象限矩阵”最受欢迎,使用最为广泛,why?
为什么二维的矩阵被广泛重视和使用?而不是一维的或高维的?
1. 一维过于单一
一维矩阵就是直线思维,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线性和单向性为基础,考虑问题太简单,评价问题过于单一,忽视了问题本身的多重维度和复杂性。
而我们的商业社会和企业经营是很复杂的,一个问题的产生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,如果使用直线思维,做出的决策往往是错误和片面的。
2. 三维可能遭遇“不可能三角”
不可能三角,起源于金融学理论“蒙代尔不可能三角”,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、固定汇率、货币政策独立三个目标。
这个理解起来过于专业了,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回答就是:
- 高考填志愿时,如果不是学霸,很难选到城市、学校、专业都非常满意的志愿。
- 毕业选择工作时,普通人很难找到钱多、事少、离家近的工作。
- 选择职位时,很难有位高、权重、责任轻的职位。
- 交付工作时,单独一个人很难在短时间内交付高质和美观的报告。
- 选择爱人时,普通人很难找到有颜值、有钱又专一的人。
- 培养孩子时,大部分的孩子不可能既听话、又机灵、还有出息。
- 投资理财时,普通人很难找到高收益、低风险、高流动的投资项目。
具体来说,不可能三角是从三个维度思考和决策问题。在决策的过程中,往往会发现角上的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,最多满足其中两个。用中国的古语来说就是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”。这就意味着,在做决策时,如果我们关注太多的维度和目标,这个想要那个也想要,是很难做出决策的。
为什么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?因为现实社会中,资源是有限的,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目标往往有互斥性,面临抢占资源的问题。
所以,打破不可能三角的一个常见方式就是舍得放弃一项,在其他两项中寻求平衡,也就是从“二维矩阵”的思维出发思考决策问题,二维矩阵自然就受到关注。
3. 高维计算效率低、可视化不易理解
如果有人一定要说,从三个及以上维度决策问题也是可行的。要注意的是,高维决策你会面临两个问题。
第一,维度越高,意味着数据的特征空间越庞大,数据点之间可能更难区分和理解。同时,高维数据也可能带来计算复杂度增加和维度灾难的问题。
所以,做过数据分析的同学都知道,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中,高维数据常常需要降维,用来减少数据的维度并提取出关键特征,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简化问题、提高计算效率和可视化分析。
第二,二维的可视化数据图几乎90%的人都可以理解。但当我们看三维以上的立体图时,能理解的人就大大减少,理解的难度倍增。比如,RFM模型可视化后的效果,理解起来甚至都不如单纯的表格直观。
RFM模型主要用于对用户进行分层,其分层和价值衡量的依据就是3个指标:R(Recently)、F(Frequency)和M(Monetary),分别为R、F和M三个指标设定一个阈值,高于阈值的设置为1,低于阈值的设置为0。这样用户就可以被划分为23=8个群体。
-
著名心理学家米勒在《奇妙的数字7±2》中提出数字7这个概念,他认为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。有的人可能一次能记住9个项目,而有的人只能记住5个。 -
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,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,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,以便记忆。
所以,四象限矩阵因为简洁、便于理解和记忆,而受到追捧,被广泛传播和使用。
不管是业内著名的BCG矩阵本身,还是由其改编的其他矩阵,其使用方法和流程是一样的。一般都要经历4个步骤。
1. 明确分析的对象和目的
明确分析的目的是制定产品策略、业务开发策略、用户策略还是商品策略。
2. 设置合适的评价指标
比如BCG矩阵采用“市场占有率”和“销售增长率”两个指标评价产品。在进行用户、商品等的评价时,这两个指标就不太适用了,需要设置其他更贴合实际业务情况的指标。
3. 确定指标的标准线
横纵坐标轴上均有一条标准线,将每个轴划分为高、低两个区域。这个标准线其实是没有统一标准的,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定,这也是矩阵容易受到挑战和质疑的点。
4. 针对对不同象限的组合制定不同的策略
-
明星品牌商家:具备高成长性和高盈利性。外卖平台应采取“扩张”的策略:给他们降费率,提补贴,同时进行流量的扶持。 -
现金牛品牌商家:成长性较低,盈利性较高。外卖平台应采取“造血”的策略:在费率、补贴和流量上和竞品对齐即可,让他们持续为平台造血。 -
潜力品牌商家:具备高成长性和低盈利性。外卖平台应采取“培育”策略:降低费率,提升补贴,同时进行流量扶持。 -
瘦狗品牌商家:具备较低的成长性和较低的盈利性。外卖平台应采取“收割”的策略:费率保持不变,降低补贴,限制流量。
矩阵思维有3个薄弱点,使用时要注意避免被攻击。
1. 按什么标准一分为二的?为什么这样分?
纵轴和纵轴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线一分为二?如何设置这个标准线呢?目前主要有4种方法。
- 目标值作为标准线,仅针对设有目标的指标。
- 行业的平均值作为标准线,比如销售增长率取行业平均值。
- 内部指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标准线,比如各产品市场份额的加权平均值。
- 盈亏平衡点作为标准线。
2. 四象限分类之后如何“抽象化”?
按照某个标准分为四类之后,每个分类如何命名,其实是一个对分类结果“抽象化“的过程。比如,BCG矩阵就很好地将不同类型产品抽象为明星、现金牛、问题和瘦狗产品。这个抽象以类比的方式既体现了产品特征,又易于记忆,还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而大部分人在分类之后,抽象出来的概念难以理解,风马牛不相及,很容易被别人挑战和攻击。
3. 不同象限的策略如何“具体化”?
通过上文外卖平台的案例,你会发现,四个象限的策略很笼统,很概念化。外卖平台要提费率、提补贴,具体提多少值,如何做,还需要进一步地细化和具体化,才能真正将策略落地。
文章来源:网络